一則《兒媳要拍“紅衛兵”婚紗照 遭公婆聯手反對後放棄》的消息在網上風傳。新娘小徐經常在熱播劇里看到,女孩身穿綠軍裝,扎兩個麻花辮,清純又幹練,所以熱戀時,就和未婚夫商量好要拍“紅衛兵”婚紗照。
  銳圓在這裡先糾個錯:從“熱播劇”到“綠軍裝”,再到各大網站配發的示意圖片,小徐其實要的是“65式”軍服照,她把這身打扮叫成“紅衛兵”其實是錯了。65式軍服是解放軍軍服史上最簡潔的,“一顆紅星頭上戴,革命的紅旗掛兩邊”,在整個文化大革命期間,在解放軍在全國享有空前“突出地位”的時代,這個形象深深印在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心中,也是世界對當時中國的一種符號記憶。
  1966年紅衛兵出現時,其實只有一小部分紅衛兵能穿上真正的65式軍服。必須說明一點,當時不管你有多少錢也買不到正宗的軍服,當時貪愛這種打扮的年輕人甚至冒著被抓的風險在街上搶軍帽,要知道,只有一頂正宗的軍帽也足以牛×半條街。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,軍隊改裝後,才有大量庫存的65式和71式(質料為的確良)軍服被批發到勞保用品商店。
  按道理講,那個時代過來的人,對解放軍和紅衛兵的形象是不會混淆的,紅衛兵即使穿著正宗的軍服,但他們沒有領章、帽徽,標誌他們身份的是左臂上的紅袖章,標準的紅袖章上面印有黃色的毛體的“紅衛兵”三個字。小徐的公婆反對“紅衛兵婚紗”,是因為小徐的爺爺遭受過紅衛兵的批鬥,這個家庭有“文革”創傷,不免觸景傷情,心生厭惡。不過他們很可能把軍人和紅衛兵搞混了,或者他們不願意分清楚也未可知。
  對於“文革”中的各種符號,比如紅衛兵、紅袖章、忠字舞、樣板戲……,在“文革”中遭受迫害的人,在“文革”中渾然不知到“文革”後才意識到被耽誤的人(筆者就算一個),以及後生的年輕人,對這些符號的感覺是不一樣的,上世紀八十年代,老作家巴金就對當時重唱樣板戲極為反感,因為他在牛棚里受罪的時候天天被強迫聽高音喇叭里的樣板戲。
  “文革”的一些符號在年輕人眼中成了某種時尚的元素,小徐的公婆可以用自己家的真實歷史阻止它泛起,但對於年輕人來說,我們用什麼向他們解釋那個複雜而慘痛的時代?□銳圓  (原標題:[街談]當“紅衛兵”成為時尚元素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s97yszjq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